光明新区文化产业发展期待“新创意”
日期: 2016年 03月 01日 信息来源: 光明新区经济服务局
再过两个多月,一年一度的文博会盛会又将到来。近年来,文化产业无疑已经成为中国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
文化创意产业也是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对于成为首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的光明新区来说,文化创意产业如何推动传统制造业走出发展新模式?文 化产业如何为区域发展提供更多绿色元素?如何催生高端新型文化产业业态?这些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关系到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未来。
现状
推动传统产业结构优化
通过文博会这个平台,颇能看到光明新区文化产业寻求发展突破的历程。一组数据显示,光明新区文博会成交额高速增长,2012年第一次参会总成交额1.5亿元,2013年增长约7倍,2014年同比增长23.8%达13亿元,2015年增长30.7%达17亿元。
在深圳九大传统优势产业中,光明新区占据了钟表、内衣、模具三大基地席位。当前,光明新区正借力文化创意产业布局转型升级。以钟表产业为例,文化创 意产业有助于传统产业结构优化,塑造品牌文化,从而提升产品附加值。新区钟表产业集聚基地拥有的钟表企业占深圳钟表企业总数60.7%,产值占光明新区工 业总产值15.7%,占深圳钟表产业总产值76.5%。飞亚达、依波精品等8家知名钟表企业相继落户钟表基地。基地的各家钟表企业也根据自身特点,制定了 适应本企业发展的切实可行的品牌战略,通过“技术创新+品牌”建设扩展产业版图。
可以看出,光明新区希望以文化引领传统产业转型和升级,在创意园区的配套、服务、创新载体建设等方面予以支持,从而引导内衣、钟表、自行车等传统产业向创意产业转型升级,初步探索出了以文化创意促进制造业跨越式发展的新模式。
除了现有的“传统产业+文化”的路线外,光明新区的另一条文化产业突围路线值得期待。光明新区中南部是广深港门户区,是全市15个重点开发片区之 一。布局了绿地产业综合体、上市企业总部园区、文化艺术中心等一批带动力强、辐射范围广、公共服务完善的重大产业项目和重点配套设施,吸引了华强创意产业 园、招商局智慧城、腾讯第二总部三大巨头落户。
其中,光明华强创意产业园于2014年5月14日正式动工开建,目前正在抓紧建设。项目按照大型国家级文化产品及服务出口样板基地标准建设,投资 51亿元,用地约2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58万平方米,拟建设创意基地、影视制作及设备生产基地、人才学院及人才公寓等。该项目计划2017年6月竣 工,预计将引入创意及科技金融企业800余家,提供就业岗位超过5万个,实现年产值150亿元,利润23亿元。这个重点项目未来或将成长为光明新区“航母 级”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成为光明新区绿色产业生态链上重要一环。
此外,也有旅游界人士指出,“文化+旅游”也能成为光明新区可以挖掘潜力的空间。“光明拥有大量可发展工业旅游的资源,区内共有各类大小工业园区 66个,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三大组团、三大产业基地的产业格局为发展工业旅游带来巨大的空间,华强创意产业园、招商局智慧城将成为科技旅游的航母。”
光明新区希望以文化引领传统产业转型和升级,在创意园区的配套、服务、创新载体建设等方面予以支持。此外,创意产业总部、“文化+旅游”也成为具有挖掘潜力的空间。
瓶颈
对高端人才“引力”不足
光明文化企业多数为中小微企业,动漫游戏、新媒体等新型、高端业态缺少。企业要有突破性发展,需提升研发和文化创意能力。而目前,光明在人才政策、工资水平、居住环境、生活配套等方面,对高端创意设计人才的吸引力有待加强。
对于处于转型升级期的光明新区来说,文化产业显然有着巨大发展空间,并将继续助推产业升级。但一个无法忽视的现实是,光明新区的文化产业尚存在不少亟待突破的瓶颈。
从文化产业的经济体量来看,光明新区的文化产业产值占区GDP的比重远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从企业规模上看,光明文化企业多数为中小微企业,除了在建的华强文化外,动漫游戏、演艺娱乐、影视制作、创意设计、新媒体、文化信息服务等新型的、高端的业态缺少。
除此之外,光明没有引进其它的大型项目,与其它区相比较,大型项目数量少、业态单一,产业集聚度不高,新项目引进力度不够。深圳市文化创意产业园认 定条件中要求“入驻文化企业20家以上,占全部入驻企业70%以上”,即要集聚一定数量的文化企业。光明现有的四个文化创意产业园——“喜德盛国际休闲文 化创意产业园”、“雪仙丽居家服饰创意谷”和“钟表文化设计创意港”处于传统产业向文化产业转型关键期,正在努力建设文化创意集聚平台,园区文化企业集聚 度还没有达到市级认定标准。
光明新区公共事业局曾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学院合作,对光明新区文化产业现状进行调研。调研组通过实地考察、访谈、问卷调查、文献检索及专家咨询等方法,形成了《光明新区文化产业调研报告》。
调研组曾做过一次光明新区产业园知名度调查,数据显示,在调查样本380份中有279人对光明新区现有的文化产业园完全不知道,占总人数的 73.42%,知道“喜德盛国际休闲文化产业园”、“光明新区居家服饰创意谷”、“钟表文化设计创意港”、“光明华强创意产业园”的人数分别占总人数的 8.42%、8.95%、9.47%、10.79%。调查结果表明,深圳市民大部分不知道光明新区这四个产业园,去过的人也很少,文化产业知名度有待提 升。
文化产业创意园区认定条件要求“具有较强自主创新和市场开拓能力,发展速度较快。”新区多家文化创意企业均表示,企业要有突破性的发展,与文化的融 合和嫁接是企业升级和转型的必由之路;都急需提升企业的研发和文化创意的能力,而设计人才缺乏,特别是国际高端创意设计人才难求是目前企业发展的瓶颈;同 时,企业转型时期缺乏文化产业的专业管理与经营人才。目前,光明在人才政策、工资水平、居住环境、生活配套设施等方面,吸引力对于高端创意设计人才尚有待 加强。
探因
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待完善
光明新区还未制定“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政府对文化产业发展引导性不足,相关政策、资金、环境等配套滞后。同时,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存在职责不明、多头管理等问题。
光明新区是深圳市首个功能新区,文化产业起步晚。2010年前基本为零,2010年新区成立后,新区政府文化体育科建立,将文化产业建设纳入到新区发展规划大计。
光明新区到目前为止没有制定“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规划缺失导致政府对文化产业发展引导性不足,相关的政策、资金、环境等配套滞后,产业发展动力被牵制。深圳市其它区都制定了“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规划对区文化产业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十分明显。
一位知情人士透露,文化产业的管理体制目前并不健全,职责不明。由于大部制体制,文化产业由公共事业局文体科的工作人员兼管,人力明显不足。从深圳 市的文化产业管理体制看,光明新区是唯一没有设置独立的文化产业管理机构的区,其它行政区(包括新区)都设置了文化产业办公室或文化创意促进中心,光明没 有相应的独立机构与深圳市文化产业办对接,上级政府的政策贯彻、信息传递等有效性降低,发展文化产业的职能不能有效发挥,文化产业服务不全面、不彻底。
另一现状是,文化产业管理还存在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等问题。光明新区文化产业发展涉及到经济服务局、公共事业局、发展和财政局三个部门, 虽然三者的管理职责有所侧重,但对于文化产业的管理职能交叉、责任不清,形成多头管理,如新区参加文博会的企业表示因多头管理,企业有时无所适从,相关部 门各自为政、管理分散。
政策的缺失,导致的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滞后。文化产业是光明新区的新兴产业,迄今为止,光明新区尚未出台完整的指导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导致资金、人才、发展速度等等一系列问题,在文化产业管理、执法过程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策空白、无法可依的问题。
由于起步晚,光明还没有建立文化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如政策平台、法律平台、信息平台、金融平台、交易和展示平台等都没有,文化产业的公共服务还没有 全面展开;在光明的产业统计体系中,没有独立的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不能全面和准确地把握文化产业状况,也是光明新区没有及时制定政策和提供有效公共服务的 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