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在转型发展中加快动能转换,实现稳中求进 2017-01-13 00:00 来源: 上海普陀
曾经,普陀在不少人眼里,传统工业区的形象总是挥之不去;如今,在转型升级的浪潮中,随着一次次阵痛之后的蜕变,普陀给人的印象开始有了根本性的转变。
随着铜川路水产市场、曹安市场等25家初级市场关闭,一批“三高一低”企业调整迁出,普陀以“服务+智造”定位,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并购金融、软件和信息服务、“互联网+”、智能制造等产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迄今,已吸引了2000多家“四新”企业落户,成功申报9个市级“四新”经济产业创新基地,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有215家,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达到161家,已备案众创空间32家,拥有10家市级科技孵化器,6家市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普陀,这个位于上海西北部的中心城区正在快速吸引高端要素集聚。
“先天条件”并不算优越的普陀,究竟靠什么集聚产业要素和资源?靠什么吸引创新人才扎根下来?靠什么引进与培育行业龙头企业?
打出“精准牌” 吸引产业集聚
经过两年的筹备,去年年底,落户长风生态商务区的上海现代汽车服务产业集聚区项目正式开工。未来,上汽集团的上汽金融业务、海外国际业务、产品研发、服务贸易以及大数据等业务中心都将转移至此。长风生态商务区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效应,是吸引其落地的最大优势。
目前,长风生态商务区已有近2000家商贸、科技服务等多种类型的现代服务企业。同时,园区内的“上海普陀并购金融集聚区”已有180家股权私募基金注册,其中不乏规模超过10亿元的大型基金。国内最具竞争力的第三方融资平台——东方融资网,中平投资和苏宁环球旗下教育、健康、金融三大子公司,新城控股旗下互联网金融平台等一批知名“四新”经济企业也纷至沓来……问及原因,不少企业表示,他们看中的是普陀打出的一张“精准牌”。
原来,普陀在坚持普惠政策的同时,“对症下药”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现代服务业与并购金融产业发展的专项扶持政策。比如,并购金融发展专项扶持资金对认定的新设并购金融机构,在开办费、办公用房、业务拓展、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支持……这些极具针对性的专项政策,找准了企业发展的“瓶颈”。
中心城区土地资源较为稀缺。近年来,普陀开始将眼光瞄准不需要大量土地、符合社会发展需求、技术和资金密集型的高附加值产业,提出要全力打造“科创驱动转型实践区”。
为了吸引科创要素集聚,激发区域科创活力,普陀制定出台了科创“28条”政策及一系列实施细则。技术检测、科技咨询、法律会计、代理评估、知识产权保护……不少科创企业反映,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不仅经常要为寻找这些配套服务而操心,还要担心过高的服务成本。科创“28条”政策从资金、服务、平台建设等多方面“精准”发力,破解了不少科创企业在成长阶段遇到的难题。其中,不少中小企业就通过申领兑换科技服务券尝到了降低科创成本的甜头:使用大院大所的大型仪器,企业只需要承担35%的费用,其余部分则由市区两级财政“埋单”。
“拳拳到位”的精准政策,让不少企业大呼“减负”,也带来产业集聚的“加速度”。2016年,普陀大力打造的金沙江路互联网影视产业集聚带被列为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市级文化产业重点项目,成功吸引了阿里影业、联瑞影业、淘票票等一批知名企业入驻。去年引进的世像传媒,落户不久就获得了快速发展,产值超过了一千万。这得益于区政府为大力发展互联网影视产业而打出的“物理空间、政策空间、发展空间”组合拳,其中,升级版的相关扶持政策将有望于今年互联网电影节期间正式公布,覆盖至人才培养、制作、发行、技术研发应用、衍生品开发等影视全产业链。
再比如,2016年底新出台的《普陀区关于加快推进机器人产业技术创新的扶持办法(试行)》,则是向区内智能制造及机器人产业领域的企业抛出了“橄榄枝”。政策支持虽然只有十条,但条条切中产业要害,非常务实,拒绝放空,大到支持产业集聚、企业创新发展,小到支持对装备首台(套)政策的配套力度、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技术创新活动等。
灌溉“苗圃地” 厚培创新土壤
2015年3月,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总部正式落户位于普陀“武宁创新轴”上的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集团)有限公司。为发挥国评中心总部平台作用,聚焦智能制造及机器人新兴领域,形成上下游生态产业链,当年年底,普陀区商务委、上海电科集团(国评中心总部)、长征镇人民政府就签署合作共建协议,在创新轴南翼重点打造上海智能制造及机器人产业园。2016年,国评中心总部还牵头组建了全国机器人检测认证联盟,并和普陀区政府共同承办国家四部委主办的首届国际机器人检测认证高峰论坛,吸引了全国关注的目光。
普陀区科委结合产业园聚焦智能制造和机器人两大领域的定位,指导建成“聚兴工厂”等国家级众创空间。产业园发挥“聚兴工厂”孵化作用,依靠中介机构,联合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为企业提供创业辅导、战略咨询、法务服务、金融服务、人力资源服务和产业化服务,为产业园孵化了一批智能制造潜力企业。目前入驻企业已有20余家。
“这就相当于是一块‘苗圃地’,既能培育‘树苗’又可种植‘大树’。”区科委主任李文波说。“园区里的企业还能‘近水楼台先得月’,便捷地享受国评中心提供的机器人检测认证服务,这对于机器人产品得到市场认可非常重要。”
在北翼重点打造的同济桃浦创新创业园内,有200多家企业正通过与同济大学共同建立联合实验室,推动产、学、研结合的项目合作,将高校的资源用于市场和企业的发展,联手推动地区转型发展。2008年,从美国留学回国的戴世畯创立了邦诚电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这是一家提供专业铁路轨道交通智能检测及信息技术产品的企业。企业初创期,由于融资等问题,发展受到诸多限制。正是借助同济桃浦创新创业园“苗圃地”的孵化,才走出瓶颈,进入快速成长期。“公司规模从原来5人的小办公室,扩展到现在80多人的团队,在2700平方米的大办公室里做研究。”据戴世畯介绍,企业刚创立的时候,业务范围仅限于上海、南京、广州等地区,如今已拓展到参与国家铁路局安全技术规范的制定,以及铁道安全、智能、信息化系统检验报告的起草。
普陀除了南翼的机器人产业园、北翼的同济桃浦创新创业园,还有在沪上小有名气的“曹杨路创业孵化集聚带”,短短3公里分布着谈家28、近铁云中心、普陀科技馆、武宁科技园、曹杨创业园区、长风创业园区、五零智慧科技园、创业星工厂等大大小小10余家创业园区。其中,创业星工厂是依托上海科技创业中心和五零智慧科技园等资源优势打造的科技文化相融合的开放式创业服务平台,算是其中的“老大哥”。去年6月,普陀开通“创客大巴”普陀专线,其中一站就设于此。
在普陀的用心培育下,一个个“苗圃”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已涌现出不少企业“黑马”,波克城市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其中的突出代表。总经理徐仁彬最近忙着企业上市前的各项准备工作。这个从创业初期就落户于天地软件园的网游企业,依托相关部门的贴心服务,成为高新技术企业、上海市小巨人培育企业、普陀区纳税重点企业。2016年,波克城市及其全资子公司世熠科技实现营业额突破20亿元,综合纳税突破3.3亿元。
借力“大数据” 提升行政效能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简政放权,提高服务效率,是普陀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环境的又一重要举措。
2016年上半年,全国电影发行冠军企业——联瑞影业入驻普陀仅花了1天时间,刷新了上海吸引海内外电影企业入驻的最快速度。从核名到取得营业执照,从刻制公章到银行开户,不到24小时,“联瑞(上海)影业有限公司”就在普陀成立,并落户位于金沙江路互联网影视产业集聚带上的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天地软件园。这样的“普陀速度”让公司董事长蔡元表示惊讶,“行政审批效率的提升,增进了企业与地方政府部门之间的互信,这将有利于企业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对于企业而言,行政审批服务的质量,是考察一个地方营商环境的重要窗口。“在普陀办证非常便捷”,如今已是不少企业的共识。比如说,申请“五证一照”,只需要将申请材料拍照上传至办事平台,网上预审通过后,再拿着材料去专窗办理或委托指定的第三方物流单位收取材料和领取执照即可。
网上办理,打破了部门间利益的藩篱,优化了工作流程,令行政审批效率明显提高。而这不过是普陀正在积极推行的“互联网+政务服务”举措中的一项。
目前,普陀区网上政务大厅已经建成,区级121项行政审批事项100%接入。换言之,区级行政审批事项只要接入网厅,条线部门业务系统便会与网上政务大厅完成对接,实现数据互通共享,真正实现“让数据多跑腿、群众少跑腿”。即将投入使用的区行政服务中心,规划了4大类33个子系统,计划入驻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279项,入驻窗口102个,将会带来更为便捷的行政审批流程。
在追求速度加倍的同时,普陀还在努力提供2.0版的贴心服务。对于普陀的企业家而言,联系区相关职能部门是很方便的事情。区投促办主任章宏斌介绍,“普陀一直在打造联系服务企业长效机制。相关职能部门和地区投资促进中心负责人分别结对联系走访若干企业,还有各投促中心工作人员不定期走访,以及定期召开的企业恳谈会制度等,及时了解企业诉求、发展现状,掌握第一手资料,做到企业诉求提出和问题处置反馈闭环管理。”楼宇(园区)综合服务站、群团基层工作站、党建服务中心的“两站一中心”作为“前沿阵地”,依托楼宇、园区、平台等资源拓宽企业诉求受理渠道,进一步串联、整合服务经济各项工作,提高企业诉求处理效率,实现服务全覆盖。“通过移动APP系统信息化平台和部门快速响应机制,实现服务经济工作线上线下联动。”
频添“高颜值” 打造生态普陀
深化科创驱动转型实践,最终是为了更好地营造宜居宜创宜业的生态环境,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一直让居民头疼的“脏乱差”地块渐渐消失了。随着曹安市场、曹杨果品市场、铜川路水产市场、红旗村等一批初级市场及“城中村”地块的整治,居民们欣喜地发现,周边的空气清新了,河边的垃圾减少了,拥堵的路段通畅了,喧嚣的凌晨安静了……腾笼换鸟,普陀不仅摆脱了多年来的“杂乱印记”,更为产业发展腾出了宝贵空间。
常年拥堵的路段也开始进行“大手术”了。已开工建设的武宁路快速化改建及北横通道项目将极大改善周边区域的交通状况。轨交14、15号线建设将让“上班族”出行更加方便快捷。未来五年还将新增城市道路16.5公里。为解决“最后一公里”交通问题,从今年开始,全区计划在骨干交通网络、大型社区、重点商贸区周边,投放至少5000辆自行车,满足商业商务和居住人群的多种需求。
每年夏天黑臭的河道有望重新变清了。普陀将落实推进“河长制”,按照“一河一策”水环境治理方案,加强对行洪骨干河流、黑臭河道的疏浚和底泥清理,并对河道进行生态修复,让水清岸绿的滨河空间成为创业的乐土和宜居的家园。“十三五”期间,基本消除区域内黑臭、劣Ⅴ类水体,构建16公里滨河景观带。目前先行启动的31条河道生态修复工程已经开工,2017年10月就可以看到水质变清。
绿化生态空间的建设与利用更加亲民了。2016年举办的“上海国际马拉松10公里精英赛”体育盛会,展示了全新的“普陀颜值”,吸引了不少园区白领和居民参加。长风生态商务区沿河2.7公里建设的80米至130米宽的绿色走廊,给跑者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十三五”期间,全区将新建绿地100万平方米以上,其中,长风生态商务区的绿化率将达近50%,而按照纽约中央公园标准建设的800亩“绿肺”——桃浦绿地,建成后将成为本市外环以内最大的公园项目。这样脱胎换骨的“大变样”,令园区企业和周边居民都颇为期待。
为了全面提升人民生活质量,普陀在大力提升城市环境品质的同时,还着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让投资创业者和普通市民百姓有更多获得感。随着“同心家园”建设在区内全面开展,区内各部门上下同心、条块结合、形成合力,集中解决了一批群众反映的“急难愁盼”问题,提升了社区自治共治水平,建立了常态长效机制。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全区优质校(园)数量显著增加,新建、改扩建17所学校,市“特色高中项目学校”达6所,市“新优质学校”达16所,桃浦地区还引进了拥有美国先进高中资源的上海托马斯实验学校;市儿童医院、市妇幼保健中心和区妇婴保健院已于2016年相继投入使用,成立东、西部医联体,医疗资源配置不断优化……
普陀,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紧紧抓住桃浦地区转型发展这一“牛鼻子”,按照2040年上海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的标准进行高起点规划。在加快推动“一轴两翼”重点地区发展的同时,建立空间留白机制,为未来发展留足后劲。
在不久的将来,这个“科创驱动转型实践区、宜居宜创宜业生态区”非常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