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时间: 2021-06-21 08:12 来源: 昆明日报]
工业文明是城市发展的根脉和灵魂。
一条时间轴串联了两个世纪。时间的起点,一个个工业项目逐渐落成,改写百年历史。1910 年,昆明自开商埠,同年,滇越铁路建成通车,是中国第一条国际铁路以及西南地区第一条铁路,被称为与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相媲美的世界第三大工程;1912年,世界第一座水电站建成30年后,在昆明建成的石龙坝水电站不仅是中国第一座水电站,更创造了中国水电建设史上的六个“第一”;始建于1936年的国营第二九八厂是我国第一个光学仪器厂,被誉为中国光学工业的摇篮和故乡;1941年正式成立的第五十一兵工厂,其研制的许多轻武器都占据了我国轻武器发展历程中的“第一”。
时间的终点,见证昆明发展的“老物件”向世人诉说着时代沧桑。全长854公里的小米轨上,劳动者克服小路搬运困难修建铁路的场景依稀呈现;石龙坝水电站里,工人们不顾日本轰炸机随时可能投下炸弹的危险,为军工生产企业持续供电的精神引人深思;国营第二九八厂山洞深处,“山洞建设,万年大计”的标语再现峥嵘岁月。
可以说,滇越铁路、石龙坝水电站、国营第二九八厂等不仅是中国的工业遗产,也是昆明工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见证,其蕴含的文化和精神价值激励我们不惧困难、勇敢向前。
中国第一条铁路绽芳华
“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铮铮硬骨绽花开,滴滴鲜血染红它……”2017年,随着电影《芳华》的上映,影片中滇越铁路的途经地蒙自碧色寨迎来一波“打卡”,沿着一米宽的轨距和弯弯曲曲的铁路线,那段辉煌壮丽的历史再次被掀开。
“云南十八怪,火车没有汽车快。”这句传唱至今的民谣形容的就是滇越铁路。滇越铁路是中国最早修筑的铁路之一,全长854公里,分南北两大段。南段在越南境内,称越段,自中越边境的老街市经首都河内至海防市,全长394公里,于1901年动工,1903年建成。北段在中国境内,自老街市跨越红河铁路大桥进入云南省河口县,经碧色寨到昆明,称滇段(又称昆河铁路),正线铺轨464.567公里,设置车站34个。其中,河口至昆明直线距离不到300公里,而滇越铁路全长465公里。这段铁路从海拔76.4米的河口站出发,到达海拔1900米的昆明北站,海拔高度差达1823.6米。
地势复杂加上没有先进装备,滇越铁路的修建过程可谓困难、危险重重。在滇南炎热、潮湿的气候和瘟疫时常暴发的环境下,劳工们用简单粗笨的工具,白天黑夜苦干,死伤惨重。以人字桥修建为例,铁路线上的人字桥桥身没有一根支撑的骨架,全用钢板、槽钢、角钢、铆钉连接而成。所用上百吨钢制部件全在法国制成,运到中国后,由中国工人一段段背上山,因此要求单件材料重量不能超过100公斤,长度不超过2.5米,在施工现场组拼而成。其中,有两根用来牵引架桥的铁链长355米、重5000余公斤,需要劳工用肩扛。当时,200余人排成数百米长的队列,如巨龙蜿蜒在崎岖的小路上缓缓爬行,历时3天才运到工地。
“一颗钉一滴血,一根枕木一条命。”坊间流传的这句话道出过程的艰难。最终,历时20个月26天人字桥修建完成,凭借精妙的设计和可靠的质量屹立至今,采用的钢结构成为当时全球的顶尖技术。
抗战时期,滇越铁路成了日军空袭的对象。1939年12月底,日本军机开始轰炸破坏滇越铁路沿线设施及昆明等城市,工人们也及时开展铁路抢修。为防止日本军队沿铁路入侵,中方炸毁了中越交界河口铁路大桥的中方桥墩和桥梁,并拆除河口至碧色寨117公里的铁路轨道。二战结束后,1946年2月28日,中国与法国签订《中法新约》,废止了《滇越铁路章程》,由中国赎回滇段铁路全部所有权。1957年至1958年,中国政府在经济基础十分薄弱的困难时期,调动当时的中国铁道兵南下恢复被战争破坏长达17年之久的117公里滇越铁路南段线路,滇越铁路迎来了新生。
如今的滇越铁路,河口至昆明的客运早已停运,货运线路依然发挥着余热。2017年12月18日,中亚(开远—海防)国际货运班列从红河州开远站缓缓驶出,装载着496吨化肥,通过米轨一路运往越南海防。与此同时,装载着496吨进口硫黄的列车也从海防驶向开远。目前,米轨更多承担观光功能,建水古城观光小火车旅游项目已成为红河旅游新地标,每年吸引数十万旅游者体验;蒙自市的碧色寨老火车站,法式建筑群与滇东南红土地“混搭”,接连吸引电影《芳华》《无问西东》在此取景,引来一拨拨旅游者“打卡”。近代铁路工业遗产逐渐演变为铁轨上流动的博物馆,成为不能忘却的城市记忆。
百年水电站开创工业进程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石龙坝水电博物馆,里面记载了修建水电站时的种种细节。今天的石龙坝水电站不仅维持正常发电,更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革命遗址、云南省科普教育基地、国家工业遗产。”在滇池出湖河道螳螂川边,现任石龙坝党支部书记樊永生重复着这些话,每年接待上万参观者。
创造中国水电建设史上“六个第一”的石龙坝水电站不仅是中国工业百年发展历程的见证者和开创者,更是云南人敢为人先精神的体现。
20世纪初,法国侵略势力进入云南并大肆扩张,企图掠夺云南资源。在修建了从昆明到越南海防的滇越铁路后,看到海口镇的螳螂川有天然地势形成的水流落差,以及距离昆明主城较近的有利地理位置,法国以铁路通车需要用电为由,于1908年与清朝滇政府交涉,胁迫其在滇池出口的螳螂川上游建水电站。
“法国企图染指云南水电资源的举动,激起各界爱国人士的反对,他们酝酿自办水电站。”在樊永生的话语间,一场以救国为目的的实业运动开始萌芽。1910年7月,水电站正式开工,公司面向全国招聘各类工程技术人才116名,支持水电站建设工作。同时,经多方探访,水电站最终通过德商开办的礼和洋行,花高价购置了一套西门子公司生产的240千瓦水轮发电机。随后,德方派遣的水机工程师毛士地亚、电机工程师麦华德,骑着瘦小的“大理马”、带着保险箱来到石龙坝,勘察、设计、制图。
运输过程的艰难为其往后的发展埋下伏笔。发电设备首先通过轮船从德国运至越南,再经滇越铁路运到昆明。之后,300多人的运输队分成3路,小型机件由人背马驮走陆路,大型设备在大观楼装大木船、中型设备在得胜桥装小船走水路,运至海口的中滩、平地哨。上岸后,设备被搬上滚木,前由水牛牵引,后由人推杠撬,穿过荆棘丛生的小道运至电站机房。7公里的路程,运输花费一个半月。
历时21个月,实际耗资50余万银圆,1912年5月28日,石龙坝水电站第一车间建成发电,水流落差15米,并同步建成了当时我国电压等级最高(23千伏)、线路最长(34公里)的输变电线路。在世界第一座水电站建成30年后,昆明建成了中国第一座水电站,总容量480千瓦。从此,昆明乃至中国的工业发展翻开了新篇章。
随着水电站的发展,一个车间的发电量已经无法满足工业市场的需要。1923年,水电站进行第一次扩建,利用第一车间尾水,新修400米长的引水渠形成第二级落差,以此建造了第二车间。1926年3月7日,第二车间安装的两台276千瓦发电机组投产发电。此后,水电站的改扩建工作拉开了帷幕。先后经过了7次改扩建,1950年,中央工业燃料部决定扩建第四车间,并向瑞士购买了3000千瓦机组1台。1954年12月,第四车间一号机组投产发电。1958年第7次扩建,第四车间二号机组投产。至此,石龙坝水电站的4个车间便全部建设完成,工作至今。
如今石龙坝电厂隶属华电云南发电有限公司,共有4个车间,总装机量约16万千瓦时/天,年发电量约1000万千瓦时。走进石龙坝水电站,大门旁的雕塑、炸弹坑改建而成的飞来池、陈列着诸多设备工具的水电博物馆记录下了那个纷繁的年代,在百年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国营第二九八厂圆一代强军梦
在西山区海口街道,有一个历史近百年的山洞,116米长的山洞里,摆放着显微镜、自炼玻璃等设备和工业原料,这里是国营第二九八厂生产旧址。80多年前,这里是当时全国重要的光学产品生产保障基地。本月中旬,国营第二九八厂生产旧址获得国家工业遗产授牌,这个山洞便是核心物项之一。
国营第二九八厂始建于1936年,1951年命名为中央兵工总局第二九八厂;1953年改名为国营第二九八厂,沿用至今。20世纪60年代,全厂职工边生产、边打山洞,历经10余年开凿出一个纵横交连的“地下兵工厂”。
“为了建好战备洞,洒尽热血也心甘”。质朴响亮的口号回响在时光长廊中。说起这段历史,云南北方光电仪器有限公司的一名工作人员满腔激昂,“山洞建设承载起一代人的强军梦!”
光学玻璃是光学产品生产的基础,经过高温熔炼,玻璃才能完成后续塑形、抛光、镀膜等工序,而长时间以来,中国都没有光学玻璃熔炼的能力和基础。1955年,国营第二九八厂成立光学玻璃试制组,从熔炼水泡玻璃入手,自己筑炉熔炼。试炼成功后,为使光学玻璃熔炼从科研转入生产,工厂建立了年产12吨的光学玻璃熔炼车间。经过1年多谋划、调试,1957年,车间成功熔炼出4种牌号11种规格的光学玻璃3.8吨,结束了中国光学玻璃依赖进口的历史,为玻璃球罩、望远镜、滤光片、自产光学仪器等提供了国产原材料。
建设不负使命,生产不负嘱托。1956年1月,时任国防部长彭德怀、副部长兼军械部长王树声和国防部首席苏联顾问伍达洛夫到二九八厂视察。视察中,彭德怀拿出一具志愿军从朝鲜战场上缴获的枪用红外瞄准镜,要求工厂“做红外线瞄准具”,攀登技术尖端。
全厂上下迅速行动,到长春光机所、北京电子所等单位学习电真空成像技术,了解苏联有关资料、仪器、设备情况。同时,解剖、分析了彭德怀交托的枪用红外瞄准镜样品,快速实现了红外变像管的技术突破。1958年二九八厂试制出合格的红外变像管。
单轴抛光机、玻璃切割机、刻字机、万能工具铣床……在中国光学历史博物馆,这些进口工业设备保存完好。依靠这些设备,第一具望远镜、第一具瞄准镜出产;中国第一条光学玻璃熔炼生产线建成,实现光学材料“国产化”,开创了中国光学工业的先河。(昆明日报 记者张怡 通讯员公孙纪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