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时间: 2021-09-26 08:16 来源: 昆明日报]
五年来,昆明加快构建具有昆明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发展量质“双提升”,市场主体竞争力显著增强。经济总量实现争先进位,在省会城市排名中由第17位跃升至第12位。三产结构由2015年的4.7∶40.0∶55.3调整为2020年的4.6∶31.2∶64.2,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高于全国多座省会城市。
五年来,昆明切实当好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排头兵、火车头,为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0年,昆明全域经济总量达到6733.79亿元,在27个省会城市中排位提升到第12位。经济发展质量指数在27个省会城市中排名提升至第11位。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对全省的年均贡献率分别超过28%、29%、40%,始终担当领跑全省经济的“火车头”。
2020年,全市蔬菜产量332.46万吨;鲜切花产量75.71亿枝;水果产量37.2万吨。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累计467户,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数位列全省第一。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关联带动农户200.89万户,带动农民增收109.5亿元。
2017年、2018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0.4%和14.0%,增速连续两年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1位。全部工业增加值连续三年跃上新台阶,2019年突破1300亿元关口,约占全省的四分之一。2020年烟草工业增加值占比25.6%,较2015年降低6.5个百分点。
2020年,昆明市公路运输总周转量达234.67亿吨公里;铁路运输总周转量达510.11亿吨公里;航空货邮吞吐量32.5万吨,全国排名第12位,占全省货邮吞吐量比重为88%。
经济总量 由17位提升至12位
砥砺前行之路,总有那么几个重要节点,关键时刻、关键阶段起着决定性作用。
五年来,昆明经济工作会脉络十分清晰:
——2016年,要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主动把握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
——2017年,要清醒认识发展大势,明确主攻方向,处理好“增长速度”与“发展质量”“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开放引入”与“扶优培强”等十关系,切实提升全市经济发展的整体实力。
——2018年,以《昆明市2018年经济工作开门红实施方案》锚定全年目标方向,按“稳增长先稳工业,稳工业先稳工业投资”的思路,推动抓项目与促转型齐头迸进。
——2019年,要准确把握形势任务,以更强的招数提升投资质量效益、更大的决心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更新的思路加速都市经济发展、更实的举措推进园区开发建设、更高的标准营造良好营商环境等,七项务实举措推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要深刻认识经济发展新趋势、新动态、新情况,把握大局大势、做好充分准备、拿出应对预案。要着眼于形势怎么看、要着眼于目标怎么定、要着眼于重点怎么抓。
五年来,昆明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等一系列既利当前,更惠长远的举措,实现了全域经济发展稳中有为,稳中提质,稳中有进的总态势。
经济规模跨越提升,从2015年的4008.94亿元增加到2020年6733.79亿元,连续突破5000亿元、6000亿元大关,累计增长40.6%,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名从第17位跃升至第12位。
发展质量指数持续走高,在全国27个省会城市中的排名,由2009年的第18位提升至2018年的第11位,闯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路子来。
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对全省的年均贡献率分别超过28%、29%、40%,始终担当领跑全省经济的“火车头”。
产业结构 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4%
农业稳,经济底盘就稳。五年来,面对国内外复杂形势,昆明毫不放松地抓好农业生产,加快高原特色都市现代农业发展,为800多万春城各族人民群众扎紧“米袋子”、抓稳“油瓶子”、护好“菜篮子”、保障“肉墩子”、丰富“果盘子”。
2020年,昆明市粮食总产量103.65万吨,粮食产量连续8年保持100万吨左右;蔬菜产量332.46万吨;鲜切花产量75.71亿枝;中药材种植发展迅速,2020年产量达3.84万吨。
如果说农业是经济发展的“底气”,那工业则是发展的“骨气”。五年来,昆明工业爬坡过坎,实现了从弱到强的跨越式发展。至今日,昆明已成为云南最重要的工业基地,也是我国在西南地区的重要工业基地之一。
数字无言胜有声。2017年、2018年,昆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0.4%和14.0%,增速连续两年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1位。全部工业增加值连续三年跃上新台阶,2017年、2018年先后突破1100亿元、1200亿元,2019年首次突破1300亿元关口,约占全省的四分之一。到2020年,昆明市工业增加值达1324.98亿元,规上工业企业户数达965户。
产业结构由烟草“一枝独大”转变为拥有37个工业门类,形成以烟草、冶金、化工、非烟轻工等传统产业为支撑,以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为重点的工业体系。特别是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逐渐成为工业经济的新引擎、新动能。昆明呈贡信息产业园成为全省信息产业高地和核心园区,浪潮、优必选等一批项目落地建设;京东方OLED微显示器实现量产、闻泰科技昆明智能制造产业园建成投运。
有了工业的“骨气”,服务业更显“硬气”。五年来,昆明市服务业年均增长8.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1.3%,拉动GDP增长4.6个百分点。至此,昆明市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4.3∶35.1∶60.6转变为2020年的4.6∶31.2∶64.2,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下降3.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提高3.6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3000美元。
市场主体 二三产企业增长149%
五年来,昆明开放格局不断拓展,发展活力显著增强。可口可乐、沃尔玛、美国EMC等世界500强企业纷至沓来,至今已有109家世界500强企业及分支机构在昆投资兴业,每年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年均增长30.4%,昆明正从全国开放的末梢,跃升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开放前沿。
历史经验表明:越开放越发展,越发展越开放。五年来,昆明坚持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等国家倡议,全方位融入“大循环、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抢抓《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推进实施机遇,不断提升经济外向度。加大赋权改革力度,高标准推进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昆明片区创新发展,大力提升昆明综合保税区、昆明高新保税物流中心、腾俊国际陆港保税物流中心设施规模和运营水平。
从开放到机遇,昆明进一步完善外贸发展促进体系,大力发展服务贸易、跨境电商、市场采购等外贸新业态新模式,积极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统计显示,“十三五”时期,昆明市进出口总额从2015年的770.1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1105.3亿元。
开放激发活力,改革增强动力。五年来,昆明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进经济体制、行政体制、社会体制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着力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对标上海开办企业先进经验,坚持服务发展,合力推进商事制度改革,21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全程网办,网办深度达到90%以上;推广使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通关便利化程度不断提升。公共资源交易监管机制等13项改革经验在全国推广,“一网四中心”“七办”模式打造公共资源交易的“昆明样本”。企业开办、不动产登记、施工许可、供水、供电、供气6项指标达到上海标准,营商环境年度评估排名大幅跃升,招投标指标跻身全国前列。
市场秩序和营商环境的优化提升,不断引来凤凰栖。2019年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构显示,昆明市第二、第三产业的法人单位达15.86万个,与2013年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相比,增长149%;产业活动单位18.11万个,增长127.2%;从业人员236.38万人,增长8%。
五年砥砺奋进,昆明逐渐成为一座产业发达的经济繁荣之城、创新创造的活力绽放之城、开放包容的现代大气之城、兼容并蓄的人文魅力之城、和谐宜居的绿色健康之城。
如今蓄势出发,昆明仍以滚石上山的精神、奋勇向前的劲头,舞动着如椽画笔,为缤纷的新时代,在中国西南边陲再添上一片片亮色,让昆明高质量发展的画卷更加精彩动人。(昆明日报 首席记者廖兴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