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时间: 2021-09-27 08:24 来源: 昆明日报]
1992年,昆明高新区、昆明经开区、滇池度假区三个开发(度假)园区起步建设,标志着昆明园区经济呱呱坠地。如今将近而立之年,朋友圈越扩越广,生意越做越大,在仅占全市3.4%的土地面积上,承载了全市83.5%的工业产值,创造出全市15.4%的地区生产总值,挺起了昆明产业兴市的脊梁。
昆明园区
主营业务收入占全省的
半壁江山
近5年,在昆明市聚力转型升级,推动产业发展过程中,园区发挥了主力军作用。据昆明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数据,“十三五”期间,全市以工业和信息化产业为主的园区主营业务收入从2016年的5866.64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9695.96亿元,占据了全省工业园区主营业务收入的半壁江山。
5个园区主营业务收入
破千亿元
截至2020年底,昆明高新区、昆明经开区、五华科技产业园、安宁产业园、滇池度假区主营业务收入分别突破2450亿元、2200亿元、1340亿元、1200亿元和1100亿元,杨林、空港、七甸、呈贡、宜良等7个园区突破百亿元。
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市的
15. 4%
“千百亿园区提升工程”成效显著。2020年,昆明园区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利润总额、税金总额、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总额、实际到位外资总额、高新技术企业数分别占全省园区比重的32%、33%、38%、39%、30%、57%、73%和60%以上。在仅占全市3.4%的土地面积上,承载了全市83.5%的工业产值,创造出全市15.4%的地区生产总值,挺起了昆明产业兴市的脊梁。
创新开放
锻造高质量发展新内涵
腹有诗书气自华。昆明园区经济的诗和远方来自创新和开放。
五年来,昆明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优势显现。2020年,昆明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企业营业收入达484亿元,占全区主营业务收入的20%。依托昆明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核心区的建设,昆明高新区已聚集了生物产业各类企业 277 家,形成了以“云药”特色产业、新型疫苗产业为主,化学药、生物药、医学护肤品、人体再生医学、精准医学检测服务为重要补充的产业发展格局。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研发的F基因型腮腺炎减毒活疫苗(人二倍体细胞),是目前全球唯一进入Ⅲ期临床试验的F基因型腮腺炎减毒活疫苗,具有首创性和独特性,预计在明年上市。事实上,“十三五”期间,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先后实施了3个创新疫苗的研发及产业化,有5个创新疫苗处于临床研究阶段,另有多个创新疫苗在临床前研究阶段。已研制成功的全球首个Sabin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单苗),填补了我国在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生产领域的空白,实现了我国疫苗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全球首个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人二倍体细胞)结束了全球无手足口病疫苗的历史,这也是第一个由中国主持完成的生物药国际标准品,该标准品将成为各国研发类似疫苗的“标尺”。
如果说“昆明造”新疫苗的突破,是依托技术创新带来产业弯道超车的一次重要实践和机会,那么贝泰妮的成功上市,是技术与金融“联姻”走出的“昆明造”新路径。目前,“薇诺娜”中国功能性护肤品市值已超过1000亿元。
当今提到创新,就不得不提数字经济。成立于2012年的昆明呈贡信息产业园,目前是全省唯一以云计算、大数据、信息产业为特色的专一园区。近年来,昆明呈贡信息产业园区以建设辐射南亚东南亚区域性国际数字经济产业示范园区为目标,打造数字经济引领区、双创产业聚集区、营商环境示范区、开放经济先行区。2020年,昆明呈贡信息产业园区主营业务收入290.23亿元、信息产业规模达5.34亿元、累计入驻企业859家。
围绕数字经济产业发展方向,建设云南省数字经济开发区,依托园内浪潮、中国移动、紫光等企业形成的数字经济产业生态圈,实施招商选资工程,聚焦全球软件500强、中国电子信息100强、中国软件100强、中国互联网100强企业,聚力软件信息服务、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六大核心产业,精准招商,以大企业、大品牌、大效应吸引其他企业入驻,补链建链强链,培育产业生态,形成集聚效应。
2020年,昆明呈贡科技信息产业创新孵化中心建成投产,引入字节跳动、网龙网络等国内短视频、虚拟现实技术领军企业,全年营收总额1.8亿元。至2020年,昆明浪潮云计算产业园、中国移动(云南)数据中心一期等重点项目投入运营;云南能投数字经济(呈贡)产业园、昆明数码港国际软件园等项目顺利推进;华为、优必选等行业领军企业入驻园区;三耳、楷码等成长性良好企业成功孵化。园区累计入驻企业859家,数字经济产业生态基本形成。
经国务院批准,2019年8月30日,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昆明片区正式挂牌,与昆明经开区合并设立、一体化融合发展,标志着昆明正式迈入“自贸时代”。
自由贸易试验区是中国更好水平开放的重要战略部署。昆明片区实施范围共76平方公里,在云南三个片区中面积最大、范围最广、经济体量最大。
昆明片区设立挂牌后,围绕国家和省下达的三年改革试验任务,建档立卡、时间倒排。挂牌设立两年来,在制度创新上,复制推广改革试点经验193项,累计梳理报送58项制度创新案例,在政府职能转变、投资便利化、贸易自由化、金融创新开放等方面形成了一批创新成果。比如,基于国际商事仲裁调解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国际法律服务综合体”已入选商务部“最佳案例”评审,有望在全国复制推广;首创电力交易跨境“淘电”模式,优化提升交易流程,吸引100余家境外购售电主体入驻,2020年云南电网与越南、缅甸、老挝联网跨境交易电量176亿千瓦时、交易额超12亿美元,形成了“中长期交易为主,日前短期交易为补充”的跨境电力直接交易“云南模式”。两年来,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入区发展。累计新增注册企业2.8万余户、注册资本2430亿元,引进内资32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3.5亿美元。昆明片区主营业务收入平均增速保持在10%以上,主要经济指标大幅增长。
昆明片区加入了世界自由区组织,参与国内自贸创新联盟,与中国(云南)自贸区红河片区、德宏片区及临沧边合区开展协同创新,与中老磨憨—磨丁合作区在跨境商事、跨境产能、跨境电商等8个方面开展合作。日前,昆明片区又与中国(广西)自贸试验区钦州港片区、成都国际铁路港经开区、临沧边境合作区开展区域签署了协同创新合作协议。昆明片区(昆明经开区)管委会主任李河流说,当前,西部自贸试验区互联互通、融合发展进入了新阶段。随着RCEP的落地实施,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澜湄合作不断深化,中老高铁的通车以及西部陆海新通道、泛亚铁路大通道建设带来的更大便利,昆明片区将成为我国从陆上沟通南亚东南亚国家最便利的通道节点,更多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将在此聚散。
绿色发展
让高原明珠持续熠熠闪光
如果说昆明高新区、昆明经开区是园区经济中的“实力派”,那么依托滇池、阳宗海两大高原湖泊而生的滇池度假区和昆明阳宗海风景名胜区算得上是“颜值担当”。
建区之初,滇池度假区就把绿色理念贯穿于发展中,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实验区建设,着力推进生态滇池度假区建设,不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在重要路段、节点打造具有度假区特色的生态绿化景观示范,持续提升辖区公园、生态湿地和湖滨绿地的品质,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改善同步提升。滇池度假区努力把城市景观和城市美观融入绿化建设中,将生态与美观结合起来,按照“一路一风景,一路一主题”的工作思路进行了整治提升,着力打造出各条道路各具特色的风格和品牌。通过科学种植各个季节、各个层次的植物和长效摆花,使滇池度假区各条道路园林绿化形成时时有亮点、处处有景观的氛围特色。
“十三五”期间,滇池度假区绿地率达54.08%,绿化覆盖率达58.05%,人均公园绿地66.10平方米。完成滇池路、广福路、观景路、怡景路等道路和区域的市容环境整治提升工作,景观亮化设施亮灯率不低于98%,完好率不低于100%。积极推进“环卫一体化”建设,实现总面积约657万平方米的道路、绿化带、河道的清扫保洁和生活垃圾清运工作全覆盖,城市环境保持较高水平。
“十三五”时期是昆明阳宗海风景名胜区成立的第二个五年。阳宗海管委会坚持把阳宗海的保护治理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十三五”期间致力于生态文明建设,城乡面貌有了明显改善,阳宗海湖体水质得到了持续改善,从2008年的劣Ⅴ类水恢复到Ⅲ类水,2016年6月至今,湖体水质持续稳定保持在Ⅲ类水,成功获评市级“美丽河湖”。全面深化河(湖)长制,环湖截污工程等18个规划项目全部完工;加强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对阳宗海上游农业种植结构进行调整,完成23530亩土地流转,建成1603亩明湖湿地,完成52个村庄“清污分流”项目建设;实施义务植树、生态林带建设、封山育林、石漠化治理等工作,加大植绿补绿力度,全区森林覆盖率达50.44%;扎实开展大棚房整治工作,拆除违规建筑223.6亩。2020年使用3亿元债券资金,组织实施了农村人居环境改造工程。新增配备环卫车辆55辆、垃圾收集设施570个,新建垃圾中转站2座、村庄污水处理设施54座,新建和提升改造公厕262座,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品质大幅提升。
到“十四五”末,阳宗海要实现湖体水质稳定在Ⅲ类、力争Ⅱ类的目标,不断提升区域生态品质,把阳宗海建设成为山清水秀的高原明珠,打造成为昆明的一张靓丽名片。(昆明日报 记者吴洁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