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康:“和”力绘蓝图 “美”在山水间
2023年10月10日 08:43
保康县地处鄂西北,2021年,保康县被确定为美丽乡村示范片建设试点县以来,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充分运用共同缔造理念,按照围绕“试点村、示范线、示范片——串点、连线、扩面”总体思路,在打造马桥镇示范片区实践中,以建设“美丽家园、绿色田园、幸福乐园”为目标,以群众为主体,融会贯通“和美”精髓,激活“和”动力、做足“美”文章,打造出了一个个特色鲜明的“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好生活”美丽新村!“一村一景”,“一村一品”,“一村一特”,“一村一韵”在保康县美丽乡村示范片区得到充分的展现。
截止目前,保康县美丽乡村示范片总计完成项目220个,超过目标任务的73.23%;完成投资85278.41万元,超过目标任务的57.54%,具体为:1.村庄建设类完成项目43个完成投资5566.13万元;2.基础设施类完成项目69个完成投资21134.29万元;3.生态环境类完成项目29个完成投资3954.63万元;4.公共服务类完成项目23个完成投资15747.07万元;5.产业发展类完成项目51个完成投资38662.67万元;6.社会治理类完成项目5个完成投资213.62万元。上述项目中使用财政奖补资金建设的项目有61个,截止目前已完成的项目有61个,项目建设完成目标任务100%,已验收结算入账61个项目。累计拨付美丽乡村财政奖补资金5547.98万元。其中已下达省财政奖补资金4800万元,实际应支付资金4999.83万元,已支付资金4797.98万元,占省安排资金的99.96 %,剩余未支付资金为工程质保金;县级配套财政奖补资金750万元,实际支付资金750 万元,占县安排资金的100%。该项目资金正在委托第三方开展全面审计。带动其他资金投入79528.58万元,其中完成整合其他财政项目资金29892.2万元,社会资本投入45899.7万元,村集体投入2220.49万元,群众自筹1516.19万元。“人和”凝聚智慧,同频共振一盘棋,统筹谋划布局美
一、主导思想“和”,思行一致步伐“美”。紧紧围绕“规划好、建设好、环境好、乡风好、管理好、宜居宜业”的“五好两宜”目标,把试点建设和示范片区建设纳入全县“十四五”规划、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村庄布局规划等上位规划中。按“谋划一批、培育一批、储蓄一批、建设一批”工作思路,将交通便利、人口集中、基础设施较好、产业优势明显、班子战斗力较强作为选择美丽乡村试点村的必要条件,优先培育进行示范建设。大力实施“村庄建设、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社会治理”六大工程,美丽乡村建设从“点线成面”呈星火燎原之势在全县铺展开来。
二、组织体系“和”,上下联动协调“美”。构建“政府主导、财政牵头、部门配合、乡镇主体、村级主抓”的联动机制,将全县县直单位的重点工作与试点村建设实行“捆绑”、互联互促。成立全县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亲自领衔,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财政局,局班子成员一人包一个试点村,负责牵头抓总、统筹协调;马桥镇成立以政府主要领导为“班长”、财政所、乡村振兴办、村两委为成员的工作专班,实行一村一个工作专班,制定时间表、路线图,把建设项目包保到人、明确到天,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同时,在实践中,将清廉村居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等工作内容与试点建设有机结合、一体化推进,取得了一举多得的明显效果。
三、干群关系“和”,鱼水情深互动“美”。将“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贯穿于美丽美乡村实施的每个环节,让群众成为乡村建设的主导者、建设者、受益者。试点建设前,通过召开党员群众代表会、湾组群众动员会、屋场会、入户走访、微信群议事、外出参观等方式,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初定项目清单“公示”,召开群众大会“公选”,形成拟建项目清单,经过受益群众表决通过后,作为正式建设项目开展建设。对试点建设中的公共项目,原则上群众投资投劳、让山让地等投入不低于20%;群众房前屋后环境整治项目,原则上农户投资投劳投物等不低于50%;每个试点村均制定共建项目奖补方案,并通过民主决策后实施。2021年以来,保康县美丽乡村示范片10个试点村启动共建项目221个,总投资85541.49万元,其中:群众投资、投劳、让山、让地175619万元,占20.3%。建设共管顺民意。各试点村通过村规民约、积分制等形式,探索建立项目管护长效机制,做到有制度、有标准、有监督,确保建成项目长期发生效益。按照“谁受益、谁来评”的原则,紧盯群众最为急迫的共同愿景,聚焦群众最关心的核心诉求,推进群众评议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做到“建设效果好不好、群众评议说了算”。试点充分发挥共建项目作用,将公共服务项目设施免费向群众开放,全面提高了试点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示范片区尧治河村、中坪村、堰垭村、黄龙观村、林川村、两河口村、横溪村、鸡公岭村、鳌头山村、董家沟村每年用集体经济收入为全体村民购买养老保险、代缴医疗保险、发放健康补贴等,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四、谋划布局“和”,蓝图绘就格局“美”。将美丽乡村“规划地图”紧密嵌入县域经济“磷化工业、特色农业、生态旅游”三大板块之中。马桥示范片区结合山区地形、经济发展、人口分布的实际情况,选择基础条件较好、人口相对集中、产业优势明显、村庄交通便利的村,紧紧围绕“路、水、房、山、业”五个要素,形成以尧治河生态旅游度假区为龙头,黄龙观生态康养风景区、堰垭矿旅融合示范村、中坪田园综合体为主线,横溪“道地中药材产业”、鳌头山“传统酿酒文化”、林川“诗画桃园生态体验区”、两河口“衔接示范桥头堡”、董家沟“林海药源”、鸡公岭“农旅融合”每个村风格迥异的示范片区。其中,尧治河村被评为“中国十大幸福村庄、全国民主法制示范村”,中坪村、堰垭村、黄龙观村被评为“全国民主法制示范村”。
五、财政统筹“和”,资金撬动保障“美”。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集中投入、各负其责、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总体要求,将13类负面清单以外的所有财政性资金全部纳入整合范围,实行专班、专人、专户、专账、专柜“五专”硬性管理措施,使分散的资金“握指成拳”,为提升和美乡村建设示范效果提供了坚强有力的资金保障。保康县美丽乡村示范片10个村,累计投入省级奖补资金4800万元、县级奖补资金750万元,整合部门资金2.99亿元,带动社会资本投入4.6亿元,村集体投入2392.66万元,群众自筹1516.19万元,实施项目221个。
六、管理制度“和”,科学考核评价“美”。科学制定考核评价办法,将美丽庭院建设、基础设施建设、配套产业发展、乡村文化培育等方面作为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优化评价体系,细化考核标准,形成“月督办、季调度”的工作机制。每月对试点建设村进展进行评分、排名,每季度进行一次资金调度平衡,根据排名在资金安排上实行差异化奖补。同时,根据考核排名情况,靠前试点村交流经验,靠后试点表态发言,最大限度调动村湾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积极性和主动性,倒逼项目压茬推进、逐个落实。
七、舆论氛围“和”,宣传报道传播“美”。保康县美丽乡村示范片建设实施以来,保康县以财政局为主导,马桥财政所组织专人对美丽乡村组织领导、施工现场、建设成果、先进典型进行跟踪宣传报道,现已在县级以上媒体发表报道60余篇。同时对示范片各个试点村通过抖音视频、宣传片等方式宣传美丽乡村政策、群众响应、展示成果,营造浓郁的美丽乡村建设氛围,树立了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先进典型、示范标杆,为乡村振兴持续推动的方向发挥了积极引导的作用。
“业”和汇聚势能,“三驾马车”齐发力,百业兴旺产业美
一、开拓特色农业,新建增收渠道”创业美“。横溪、堰垭、黄龙观等村充分发挥气候优势,开展道地中药材标准化基地建设,组建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引进襄阳欣禾农业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将襄阳欣禾丰农业有限公司打造为集苍术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中药材重点企业,形成药材专业镇2个、专业村50余个,重点培育苍术、白芨等品种,完善“中药材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片区10个村发展药材面积1796亩,带动5000多农户,带动农户增收2694万元。人均年增收1.5万元。中坪村依托独特的冷水资源,充分利用原有的配矿场、弃渣场,引进杭州鲟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建设鲟鱼养殖基地和鱼子酱加工厂,项目全面投产后,将带动周边养殖户100户,实现6000吨的养殖总量规模,年产鱼子酱90吨,年营业收入可达1.5亿元,出口创汇7000万美元,提供就业岗位150个。
二、巩固矿业经济,大力招商引资”守业美“。一直以来,马桥镇把加快磷矿资源整合,严控低端磷产品开发,实施磷化工延链补链强链优链等工程作为重要的课题。同时,依托示范片区原有的产业资源,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推动资源盘活,尧治河村在片区建设中,充分整合矿区生态恢复资金,大力引进社会投资2.8亿元,利用废弃的矿洞,发展矿洞食用菌产业和地下旅游项目——三界洞天景区,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高效发展,带动300多人就业,实现矿业经济二次增值。通过内引外联,产业转型升级,保康县美丽乡村示范片所在行政村2022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55.65 亿元,较2020年增加12.98 亿元,增长30.42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村平4.07万元,较2020年增加1万元,增长32.57 %;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村平5424.16 万元,较2020年增加2708.56万元,增长99.74%。其中,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过亿元的村1个,过千万元达到3个。
三、进军全域旅游,持续融合发展”百业美“。采取“村企合建、村村联建、村民共建”方式,“全时段、全地域、全要素、全功能”推进生态旅游发展。黄龙观村将废弃渣场进行加固、平整、覆土、绿化,把昔日满目疮痍的矿区建成了集旅游观光、休闲体育、研学基地于一体的特色景区,成为“网红打卡地”。项目建成以来,景区累计接待游客 9万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00 万元。尧治河、黄龙观等试点村过去因矿而兴、因矿而富,但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坚决摒弃过去挖矿、卖矿的路径依赖,依托高山、峡谷、水系等生态景观,融入农耕文化、民俗文化,以“把山区建成景区、矿区建成景区、居民生活区建成景区”为重点,不断丰富生态观光体验、田园风光游览、农业科研教育、文化学习体验等旅游业态,带动周边林川、鳌头山、鸡公岭等村发展乡村旅游。截至到目前,示范片区新创建国家森林康养中心3A景区1个、新建民宿190栋,发展星级“农家乐”48 家,2022年观光农业、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达95.2万人次,实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总收入 8.11亿元,较2020年增加4.97亿元,增长158.28%;实现利税 40000 万元,较2020年增加31890万元,增长393.22%;提供就业6540余人,带动农民就地就业2715 余人,带动就业农民人均增收84000元。
“景”和顺应民心,共同缔造齐发力,景美人和村庄美
一、道路提升,出行美。近年来,随着境内四条高速和郑万高铁的开通,马桥示范片一举进入高铁时代,打通大动脉,更要畅通微循环,“十三五”期间,各村在财政、交通等部门支持下积极投身于“四好农村路”示范路建设。截至目前,示范片农村公路通车总里程达420.16公里,累计硬化农村公路306.1公里,建成“美丽农村路”11条、85.7公里;实施村庄、道路绿化128.8公里;实施道路刷黑110.8公里,安装村级路灯3588余盏,营造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公路畅通,县乡村三级“双向”物流体系更加集约、高效,群众出行更加便捷,真正实现了“农民因路致富、农村因路变美、农业因路兴旺”的目标。
二、河道治理,山水美。“多措并举”推动河畅水清,因地制宜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集镇周边村污水管网应接尽接,村集中居民点、重要水源地污水处理基本实现了全覆盖;深入推进污水处理工程建设,片区内建成污水处理厂1个、乡村小型污水处理设施14处,集镇、村集中居民点、重要水源地污水处理实现全覆盖;完善县乡村三级河库长组织体系,积极发动群众开展河道清理行动,疏通清理农村沟渠堰塘、消除黑臭水体,加强河流沿线生态修复和保护,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
三、美化庭院,环境美。紧扣绿化美化、干净整洁、立面改造、品质塑造等建设重点,将创意性、艺术性、实用性、永久性“四性”贯穿美丽庭院建设始终,打造具有布局美、整洁美、景致美“三美融合”新庭院。尧治河村围绕干部和群众共同关心的“三房(厨房、客房、茅房)三场(山场、稻场、广场)三边(河边、路边、山边)”卫生等事项拟订治理标准,开展更新改造提升,并投资5000多万元,统一规划、统一设计,打造“民宿样板区”,开办农家乐,建设小花园、小果园、小菜园、小药园,把庭院建成精致小品、把村庄建成特色景区。截止到目前,片区内拆除旧房、猪圈、厕所257余处,完成“小三园”建设563多户,建成示范庭院226户;配套收集转运车8台、垃圾分类收集桶3372个、垃圾分类亭40组、分类收集车3辆,村级分拣站覆盖率达到100%;累计改建农村户厕 2228户、公厕63座,卫生厕所覆盖率达到98%。栽植树木223.95万株。
四、整治山林,生态美。示范片区相继实施天然林保护、新一轮退耕还林、精准灭荒、绿满保康行动、绿满保康提升行动等一系列重点工程,累计完成人工造林0.74万亩,退耕还林1.3万亩,成功创建2个国家森林乡村、4个省级绿色示范村、森林覆盖率达到84.8%,空气优良率稳定在95%以上。尧治河在磷矿开采过程中,始终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把矿区建成景区”的思路,高度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累计投入资金1.5亿元进行水土治理和生态修复,植树50万株,恢复植被1200亩,造林1400亩,先后建成了和谐苑、环保苑、节约苑、生态苑等“四苑”,打造花园式绿色矿山,被列为国家绿色矿山、“三型矿山”建设示范单位。
统筹农村道路养护、森林管护、河道巡查、农村保洁“四项”职能,创新推行“四员合一”机制,建立职能统一、人员稳定的环境管护队伍,配备专职生态环境管护人员43 名,做好村庄公共区域保洁、农户垃圾收集、公厕管理等工作,确保了农村环境治理的常态化。
五、文化铸魂,乡风美。坚持“塑形”与“铸魂”并重,由“外在美”向“内在美”转变,将优秀传统文化、荆山民俗文化、楚国历史文化、革命老区文化等优秀文化元素,同和美乡村建设有机融合、一体推进,提升美丽乡村的韵味和魅力。完善党群服务中心建设,健全服务功能,建设集办公议事、村务公开、文化娱乐、医疗卫生、信息技术服务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因地制宜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体活动。片区内100%的村有健身活动场地及配套体育基础设施,100%的村有文化宣传阵地,每个村年组织文体活动5次以上。尧治河村开创性地以“尧文化”创新社会管理、企业管理,以本土教材和村民自治章程为依托,推动“尧文化”全面自然融入群众的日常工作生活,引导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破陋习、育新风。推广“时间存折”志愿服务品牌,充分发挥红白理事会、平安促进会、村民护卫队、道德大讲堂等多种民间组织的协调带动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孝文化、家风家训等融入到文明建设、渗透到日常生活,深入开展“十星级文明农户”、“美丽庭院”、“孝亲敬老”评选活动,积极引导村民形成崇德向善的社会风气,涵养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宋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