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标采购职业修炼之“长板”与“短板”
2022-03-04
本文运用经济学原理及常用方法,结合人力资源评价模型,讨论招标采购从业人员在经济管理领域如何正确认识自身能力的“长板”和“短板”,学会取舍,逐渐修炼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才干。
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人们常常借以“木桶”理论讨论团队成长或个人修炼的努力方向。有人说评价“木桶”的综合竞争力重在“短板”,有人则说评价人才的核心竞争力重在“长板”;有人说在传统制造业的竞争中“短板”影响成败,有人则说互联网企业竞争以“长板”论输赢。在招标采购领域,根据受限的资源和条件,采购从业人员究竟应该补“长板”还是补“短板”,如何取舍才能更好地满足个人成长目标和招标采购管理的实际需要,本文尝试运用经济学基本方法论加以分析,进一步探寻努力方向。
一、导语
招标采购从业人员是在《招标投标法》《政府采购法》等法律法规管理框架下完成各类采购文案编制、流程执行、会议组织、异议处理、合同商洽等具体管理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相关人员依法并创造性地履行采购职能的实施能力和职业胜任能力,具有较强的法定性、战略性、应变性和针对性,直接决定着采购水平、采购质量、采购效果。
招标采购从业人员的能力是一个复杂的现代综合能力体系,主要由基础性能力和运行性能力两部分构成。基础性能力主要体现在健康、政治、道德、文化、思维、信念、社会性、个性等方面,是其他能力存在、发展、发挥作用的前提和基础。运行性能力是指从业人员开展采购活动时应具备的业务操作能力,如调研、学习、组织、决策、协调、应变、创新、知识迁移等方面的能力。基础性能力和运行性能力密切相关,相辅相成,往往既互为条件,又相互作用,共同构成采购从业人员完整的能力体系。
二、“看不见”的短板
在经济领域常有“资本如水”的说法。如果将招标采购从业人员的这种能力体系视作一只用于储水的“木桶”,则各种基础性、运行性能力即可被视作构成“木桶”的壁板。壁板足够长,可称之为“桶”;壁板不够长,最多只能称之为“盆”或“盘”;壁板足够多,板间衔接足够紧密,储水功能好;壁板不够多,则板间缝隙大,必将影响功能发挥。采购从业人员好比一位“箍桶匠”,基于个人天生的禀赋、不同的学历、有限的经历、工作的环境,要把长长短短的“板”有序地整合到一起,并适应招标采购管理的实际需要。成长的道路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用当前流行的一句话说,“每个优秀的人,都有一段沉默的时光。那段时光,是付出了很多努力,却得不到结果的日子,我们把它叫作扎根”。
种子扎根后,总是向光生长的,这是物竞天择的结果。但在经济学里是这样解释的:由于资源是稀缺的,所以选择不可避免;有选择就要有标准,有标准就有区别对待;区别对待就是歧视,但歧视本身不是问题,如何歧视才是问题。用经济学的结论作选择,效率就是最大的公平。
招标投标活动受到各级行政监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广泛监督,政府、行业也都通过各种现代化管理手段对基加以规范。不少从业人员依托既有的标准化文本、信息化流程,机械式地执行采购过程,误以为顺利完成全流程招标就是效率。事实上,合法合规只是招标采购的最基本要求,实现经济同技术的完美结合方能体现真正的采购效率。追求如此高效的经济技术管理目标,从业人员必须努力使自己成为“工匠”,让所学知识、技能和本领通过坚持不懈的实践穿过身体,逐渐成为自己的“手艺”;让自己成为稀缺的专业人才,才能更好地接受市场选择,成就自身的效率。
在职业磨砺的道路上,时刻寻找“看不见”的短板,是招标采购项目的需要,是资本效率的需要,也是从业人员自省、自律的一种警醒和监督。为了帮助大家看见“看不见”的短板,本文以工程招标采购管理为例,设计了一个职业评价模型的框架(见表1)。通过类似的评价模型,便于将看不见的东西变得直观,更好地观察适应不同时期、不同项目、不同专业的技能精进的需求;也便于从多个维度跟踪、检验学习成果。对于整个能力体系的综合评价,可以定期度量,也可以按项目度量,然后画一个笛卡尔坐标系,在坐标系上记录每一个得分点,连点成线,就能让自己看到成长轨迹和努力方向了。
在表1的模型中,我们用“评分”项分别度量每一块“木桶”壁板的长度,查找薄弱环节;用“评价维度”关注职业技能的组成要素,好比壁板的数量;“标准分”“权重”可以结合行业特点和工作实际自行设计。最终得分=Σ(各评价维度的得分)=Σ(各评价维度的评分×权重)。最终得分体现“木桶”的储水能力。
三、“不知道”的长板
看见“看不见”的短板之后,我们引入经济学的“比较优势”原理来讨论一下长板。在经济学里,“比较优势”是为数不多的基本原理之一。用通俗的话说,比较优势原理是指由于每个人拥有的资源(包括时间、精力、资本等)是有限的,哪怕样样都优于他人,也要比较自身所有资源后集中精力从事成本最低、效益最高的工作。当社会每个人都如此行动,并把自己的产品拿出来交换,社会的物质财富总量能达到最大化。而参与如此分工合作的每一个个体的处境也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说,“哦,我懂了!” 殊不知,经济学看似无处不在,却又常常“遁形”于市,自有奥秘之处。想要读懂经济学、用好经济学,为采购管理服务,必须扎扎实实地学习。这种敬畏的、审慎的、诚实的态度,本身就是长板。
举个真实的例子。有位年轻的同志擅长英语,机缘巧合到了招标采购管理岗位。他说,“根据比较优势原理,我自己同自己比,就应该做用得着英语的工作,花时间提升口译笔译能力,也算是补长板了。”结果几年下来,不仅在专业上没有多大长进,而且牵扯不少精力干了很多分外的事情,最后被后来者居上,自己选择了转行,但仍旧没能进入同英语有关的事业。当然,在他的职业生涯中,这也不算是完全失败的经历,因为我们的人生道路都是在不断地思考、试错、调整、博弈的过程中完成的。但是我们若能早一些拨开迷雾,原本可以把职业道路走得更加顺利些。
下面我们澄清一下这位同志的误解。第一,“比较优势”原理所关注的不是同他人相比有没有绝对优势,而是自己同自己比有没有相对优势。在这一点上,他看似没有错,是“自己同自己比”,但他找错了比较对象,肢解了同业务基本面相匹配的综合技能体系。他忘了,对于一名招标采购人员来说,比的是综合实力。而语言优势最多只是运行性能力中的一项组成要素。第二,依据“比较优势”原理进行的分工与合作可能只是暂时的,分工的格局会随着时间、环境、需求等具体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根据不同的行业或专业、不同的采购目标、不同的企业管理目标,从业人员介入管理的角色是需要切换的,不同的管理环节和关键控制点需要调用不同的技能优势,这是由“唯一性、临时性、不确定性”等项目属性决定的,所以复合型人才更有整体竞争优势,我们要以动态的视角审视和设计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第三,依据“比较优势”原理进行分工、合作,并非只有赢家,没有输家。社会有了专业化分工,变得越来越好,这是事实。但是在社会变革的“选择”和“歧视”过程中,一定会有人在竞争中暂时失利,会有人不得不另起炉灶重新择业。我们对分工、合作的讨论永远是在需求、强者、弱者三者或更多的具体条件之下进行的,评估自身能力的长板或短板也一样不能脱离现实需要。脱离工作实际、社会竞争、个性目标评判长板和短板,结果是不准确的,一定会有所缺失。
文章至此,我们对“比较优势”是不是又有了新的认知?从“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到“知道自己不知道”,我们已经登上一个新的认知台阶。培养这种自我革命的精神,在工作和学习中持续纠偏,让知识不断迭代,我们又获得了一块难能可贵的长板。
四、结语
说“长”道“短”,总结一下就是以下几句话。第一,经济学本身就是一门研究比较和选择的学问,也是一种个人态度,招标采购人员进入经济领域开展工作,经济学应该作为一门必修课。第二,学习经济学,不仅要学习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论,而且要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训练自己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个别看全局的本领。第三,这种本领不仅应该在招标采购实务中积极加以实践和总结,同样也可以用于个人职业技能修炼,甚至在生活或工作的其他方面融会贯通。
作者: 仲俊松
作者单位:中国石化镇海基地项目管理部
来源:《招标采购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