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乐山市委关于深入贯彻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加快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决定
(2020年7月17日中国共产党乐山市第七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通过)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更好地抓住用好重大战略机遇,推动我市加快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奋力谱写乐山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中共乐山市委七届十次全体会议进行了深入研究,作出如下决定。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新发展理念,坚定实施省委“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部署,坚持把加快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发展使命,作为乐山提升战略位势、增强自身能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紧扣“一极两中心两地”目标定位,认真贯彻落实省委赋予乐山的参与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打造以光伏全产业链为重点的“中国绿色硅谷”等重大任务,坚持“旅游兴市、产业强市”发展主线,主动唱好“融入之歌”、弹好“协作之调”、做好“发展之功”,努力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发挥乐山动能、形成乐山支点、作出乐山贡献。
加快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为根本遵循,明确融入的功能、抓实融入的重点、搭建融入的载体,把国家战略和省委部署转化为具体规划、具体项目、具体工作;必须坚持统筹规划、协同配合,强化与成都、重庆及周边城市的规划对接,加强各领域、全方位合作,主动接受辐射,优先承接成渝功能疏解和产业外溢;必须坚持优势互补、错位发展,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基础和发展潜力,强化区域分工,实现协调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引领、创新驱动,把改革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打破行政壁垒,实现要素自由流动,推动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有机统一,不断增强协同创新能力;必须坚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把开放合作作为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抓手,共建高水平开放平台,协同打造开放高地。
紧扣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极两中心两地”目标定位,围绕乐山建设四川旅游首选地、绿色转型示范市、山水园林宜居城、总部经济聚集区“四个定位”,将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以光伏全产业链为重点的“中国绿色硅谷”、成渝黄金水道成都港、承接产业转移带动彝区脱贫振兴示范区、民用核技术产业发展新高地作为乐山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努力成为成渝地区经济发展充满活力的增长极和动力源,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和全省区域中心城市、争创全省和成渝地区经济副中心注入强劲动能,夯实次级支撑,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二、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
充分发挥乐山旅游资源这一最大比较优势
加快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
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
辐射带动沿线城市旅游产品
优势互补和更好发展
共同提升川渝旅游的
产品供给力、市场吸引力
行业竞争力、国际影响力
推进文旅融合,推动佛文化、名人文化、峨眉武术文化、彝族文化、美食文化等地域特色文化与旅游相融共生,大力发展文化创意、智慧旅游、动漫文旅、研学旅游、月光经济等新业态、新产品,培育世界级演艺产业集群。加快建设省级文旅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和发展。加快扩容提质,实施“峨眉南进”“立体礼佛”“遗产走廊”等行动计划,抓好凤洲岛旅游开发、乐山大佛景区南游客中心、峨眉山旅游环线、西部文旅大数据中心等重点项目,全面提升核心景区承载力。深化景城一体,坚持公园城市理念,做好三江岸线控制性详细规划和生态整治,加快推进“一湖六湿地”、桂花楼、老城区历史文化保护挖掘等项目建设,完善提升城市景观体系,做优城市设计,打造山水禅意城市。拓展全域旅游,全力打造“一带两核九组团”,加快推进金口河大瓦山、峨边黑竹沟、峨边睡佛、马边大风顶、夹江东风堰—千佛岩、沐川竹海、沙湾美女峰、犍为嘉阳·桫椤湖、井研研溪湿地等保护性开发,抓好岷江风景道和大渡河风景道、峨沙康养走廊、沫若戏剧小镇、苏稽古镇等重点项目,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区)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天府旅游名县,打造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一批省级文旅特色小镇。
发挥乐山旅游、生态等优势,强化居住、休闲、康养功能,建设成渝“后花园”。打造最佳居住地,坚持“减容、增绿、控高、修复”原则,统筹推进“疏旧建新”,加快老旧小区改造,创建一批国家园林县城(城镇)、省级生态园林县城(城镇)、省级重点公园和省(市)级园林式单位(居住小区)。打造最佳休闲地,大力培育一批森林温泉度假、亲水游乐休闲、乡村古镇游憩等类型的旅游度假区和综合体,包装培育一批本土餐饮品牌和特色美食街区,新(改)建和免费开放一批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大力发展旅游地产,引领形成“工作在成渝、度假在乐山”的新时尚。打造最佳康养地,大力发展禅修、温泉、磁疗、盐浴、中医药等康养产品,开发建设一批中高档次的医养服务综合体,建设一批示范性康养产业园区,创建“老年人友好城市”,建成世界级康养度假胜地。
建设国际游客集散中心,把乐山机场建成成渝地区第三国际旅游机场,配套打造五通桥空港经济区,加快建设峨眉山、峨边、马边通用航空机场,开通通往成都、重庆的通用航空,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通用航空飞行基地;积极拓展航线网络,逐步开通覆盖全国和东南亚主要旅游城市的航线。建设国际旅游会展中心,高标准规划建设新会展场馆,依托四川嘉州国际会展集团,主动承办成渝地区品牌展会和贸易投资活动;做大做强会展产业,坚持市场化、多元化、专业化运营,高规格办好西部陶博会、西部茶博会、西部药博会,推动四川国际旅游交易博览会升级为中国西部文旅博览会,把乐山建成成渝地区会展“第三极”和国际会展名城。
组建“成渝乐旅游联盟”,打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坚持以旅游联盟为纽带,加大成都、重庆和乐山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力度,包装实施一批“百亿级”文化旅游项目,逐步实现旅游线路共建、资源同享、品牌联树。强化与重庆大足石刻等文物和遗产保护机构合作,办好中国石窟(南方)保护学术研讨会等活动,支持乐山大佛石窟研究院建成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南方石质文物保护基地。组建高铁旅游联盟,培育主题多种、层次多样、体验多元的高铁沿线旅游产品体系。大力发展水上旅游,协同打造“乐山—宜宾—泸州—重庆”豪华游轮精品线路。
三、建设以光伏全产业链为重点的“中国绿色硅谷”
充分发挥乐山在多晶硅光伏领域的领先优势
加快构建光伏全产业链
打造“中国绿色硅谷”
提升乐山光伏产业
在全国和世界的集聚辐射带动力
依托现有资源和产业基础,加快完善“硅料—切片—电池片—组件”光伏全产业链。积极发展电子级多晶硅及电子材料,培育“电子级硅料—大尺寸硅基片—集成电路—电子信息整机”产业链。延伸硅产物循环利用产业链,构建“四氯化硅—气相白碳黑、有机硅单体—烷氧基硅烷、硅油、硅胶、硅活性中间体—终端应用”产业链。依托大企业带动大产业,加速构建千亿光伏产业集群。到2025年,形成20万吨硅料、单晶硅棒/切片、电池片、组件生产能力,多晶硅光伏产业集群产值突破1000亿元,建成全国重要的光伏能源产业基地。
按照产城融合理念,突出抓好五通桥新型工业基地建设。探索片区综合开发模式,加快完善规划区内水、电、路、气、网等基础设施,提升园区对多晶硅光伏产业的承载力。积极培育园区产业生态,适度超前建设一批孵化器、加速器、标准厂房、员工宿舍、写字楼,配套完善商务、金融、物流、医疗、教育等服务设施,推进园区由工业园区向产业功能区转型升级。突出园区专业特色,重点招引落户符合园区定位的链上产业和龙头企业上下游配套企业,全力推进永祥二期、晶科三四五期、协鑫颗粒硅等重点项目。到2025年,园区建成区面积突破15平方公里。
精准锁定招商方向,细化完善多晶硅及光伏产业分布图、产业链全景图、生态发展路径图、重点企业和配套企业名录表“三图一表”,对内作为发展指南,对外作为招商指南。积极创新招商方式,开展补缺招商、以商招商等多样化招商,全力引进一批“553”企业和行业头部企业,梯次招引一批光伏中下游项目,加快提升产业层次、技术水平和规模效益。拓展产业发展空间,紧跟新能源产业发展趋势,大力引进动力电池、光伏储能等新能源企业,打造光伏、化工、新能源电池产业闭环。组建光伏产业招商专班,建立信息获取、跟踪促进、协调会审、工作通报等推进机制,提升产业招商精准度。
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用好直购电优惠、水电消纳、精准电价、留川电量等电力交易市场化政策,全力降低光伏企业综合用电成本。加快百亿光电产业发展基金组建工作,对光伏产业项目实行精准扶持。根据企业需求,实施人才定向培养工程,重点加强研发型、技术型和复合型人才培养,强化多晶硅及光伏产业人才支撑。支持科技创新,加快组建光伏专家咨询委员会和协会联盟,积极推动筹建省级光伏产业研究院,争创国家级光伏产业发展技术研究院、国家级多晶硅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级多晶硅工程技术中心,建成国家级硅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
四、建设成渝黄金水道成都港
充分发挥乐山作为
成都平原经济区最近出海口的优势
把乐山港升级打造为成都港
强化“干”“支”联动
全面畅通成渝黄金水道
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与长三角城市群沿长江经济带
形成首尾呼应、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坚持梯级渠化与航道整治并举,将岷江乐山至宜宾段打造成连接成都、重庆的黄金水道。加快建设岷江犍为航电枢纽、岷江龙溪口航电枢纽,加大岷江老木孔航电枢纽、岷江东风岩航电枢纽前期工作力度,开展岷江龙溪口枢纽至宜宾合江门段航道整治。力争到2025年,岷江乐山至宜宾段航道等级由Ⅳ级提升为Ⅲ级,常年通行1000吨级船舶,实现成渝黄金水道全面贯通。
抓住全省港口资源整合机遇,将乐山港打造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上游重要出海港,协同建设长江上游航运中心。提升港口综合服务能力,以港口装卸存储为主业,配套完善旅游休闲、航运服务、现代物流、临港工业等功能。健全港口集疏运体系,大力发展铁水、公水、水水联运及多式联运,打通货物进港“最后一公里”。加快智慧港口建设,加大港作机械等装备关键技术、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操作系统等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推进新一代自动化码头、堆场建设改造。优化港口营商环境,全面推广应用中国(四川)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业务功能,推动运输和通关便利化、一体化。到2025年,建成17个1000吨级货运泊位、12个300吨级货运泊位、36个客运及港航泊位。
依托乐山港(成都港),主动加强与成都的战略对接、政策衔接、功能链接,推动成乐两市优势互补、一体发展、互惠共赢。推动交通互联互通,聚焦打造南向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建设仁沐新高速、成乐高速扩容、乐西高速等在建项目,加快推进乐山经资中至铜梁、峨边经马边至屏山等高速项目前期工作,全面对接成新蒲快速干道、剑南大道、天府大道“三大经济干线”,进一步织密成乐公路运输网;全力推进成昆铁路(峨眉至米易段)扩能改造,加快开展雅眉乐自城际铁路、成贵铁路乐山动车存车场建设前期工作,积极争取规划建设成都经乐山至昆明高速铁路、乐山至宜宾铁路和集装箱编组站,不断提高成乐客货运输通行能力;进一步加密成乐高铁班次,全力推动成乐高铁公交化运营。推动产业协作共兴,与成都携手打造跨区域产业生态圈和产业功能区,大力发展临港经济,超前规划布局临港产业园区,重点发展临港装备、特色轻工等优势产业和配套服务业。推动物流体系共建,加快建设保税物流中心(B型),并适时升级为综合保税区,积极争取纳入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改革先行区;加快建设乐山快递物流园区、乐山西部冷链物流中心、峨眉燕岗无水港,完善现代物流园区规划,建设现代物流运输体系。推动公共服务共享,深化职业教育联盟和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联盟跨区域合作机制,鼓励和支持合作办学,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拓展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人力资源产业合作领域,推动健康大数据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实现医疗、养老保险等关系异地协同经办、联动监管和无障碍转移接续,推动住房公积金互认互贷。
五、建设承接产业转移带动彝区脱贫振兴示范区
充分发挥乐山作为
凉山州脱贫攻坚帮扶市的独特优势
依托东西部扶贫协作基础和资源
以深入实施“五联三融”工程为抓手
建设承接产业转移带动彝区脱贫振兴示范区
促进大小凉山彝区
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抢抓全省规划布局省级新区的重大机遇,推动乐山高新区、市中区、五通桥、沙湾共建省级“嘉州新区”,建设生态宜居、经济繁荣、社会文明、人民幸福的绿色高质量发展新区。加快推进“一总部三基地”建设,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及配套工程项目,尽快形成承接能力;争取把浙江—四川东西部协作乐山产业园犍为基地纳入四川省“5+1”产业重点特色园区,把井研经开区打造成天府新区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基地,把五通桥新型工业基地创建为省级经开区,把夹江经开区、沙湾经开区等承接体创建为国家级经开区。各县(市、区)至少建成1个产业功能区、1个服务业集聚区、1个农产品加工园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加快推进上中顺特色街区等项目建设,因地制宜打造中央商务区、城市商圈,培育壮大楼宇经济、直播经济等新业态。大力发展飞地园区,设立飞地园区建设专项资金,在乐山高新区、五通桥、夹江、井研、犍为等地规划建设浙川、成渝、成乐、凉乐等飞地园区和协作园区。
(十六)在培育“4+1”特色产业上作示范
大力发展光电信息产业,做大半导体和信创产业,建设全省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信创产业基地、全国半导体元器件产业基地。大力发展先进材料产业,加快发展稀土、碳纤维、石墨烯、玄武岩等关键战略材料和前沿新材料,积极发展绿色储能产业,推进钒钛钢铁、不锈钢、陶瓷等传统材料新型化,建设全省重要的先进材料产业基地。大力发展绿色化工产业,加快推进制盐、制碱、制磷等环节技改升级,重点发展电子级、食品级精细化工高端产品和“植物保护产业集群”,构建耦合共生的生态工业网络,建设西部一流的循环经济示范区。大力发展食品饮料产业,重点培育茶、酒、水、花等特色优势产业,推动一二三产融合联动,建设全省重要的食品饮料基地。大力发展数字经济,聚焦信息数据中心、新一代信息技术、软件服务、电子核心产品制造领域,培育壮大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产业,加快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将乐山建设为成渝大数据异地灾备中心,争创全省地级城市数字经济发展先导示范区。
建立健全区域合作新机制,促进要素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探索建立项目跨区域一体化管理服务协调和利益分享等合作机制,在专项规划编制、重大政策制定、重大项目安排、重大体制创新、产业协作配套等方面常态化组织开展区域交流合作和统筹联动,全面加强“双边”“多边”合作。探索共建共享的公共资源配置机制,推动金融、能源、电信等跨行政区布局、建设和使用。探索市场主导的产业协作机制,推广“总部+基地”“研发+转化+金融”“头部+配套”等互动模式,促进区域内产业合理分工、高效协作。探索互利共赢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跨行政区财政协同投入。
六、建设民用核技术产业发展新高地
充分发挥乐山在核技术领域的比较优势
坚持既互补成链、又集合成群
加快建设民用核技术产业发展新高地
打造核技术应用产业园区,重点发展放射性药物、核医学设备、无损检测、密封放射源、辐照加工等核技术应用产业,加快推进医用同位素生产堆、同辐放射源研发生产等项目建设。打造民用核燃料产业园区,加快推进民用核燃料三期及后续项目建设。打造现代装备配套产业园区,重点发展高纯金属、碳纤维等新材料产业。到2025年,全市民用核技术产业产值达500亿元。
积极推动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加强协作,支持利用科技、人才、设备、管理等资源优势,加速民用核技术成果的集成、创新、转化,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技术和产品。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重点支持以科技成果转化为主业的科技型企业,自主实施不涉及国家秘密、国家安全、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打造成果转化平台,加快推进天府科技云服务工作,加强与清华大学、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重庆大学等高校在民用核能开发、核技术应用等领域的合作,积极对接成渝地区重大科技成果,共建核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
建立民用核技术应用孵化机制,整合乐山现有科技创新资源,利用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新创业联盟平台,不断提升科技攻关能力。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支持市内民用核技术科研院所、企业与成渝知名高校共建民用核技术研发平台、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有序推进重大实验设施、大型科研仪器等向社会开放,不断增强创新驱动能力。健全完善人才引进机制,提供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在乐民用核技术应用创业人才和团队的创业支持;建立民用核技术人才培训基地,重点培养民用核技术应用拔尖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筑牢民用核技术应用产业发展人才支撑。
七、凝聚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强大合力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按照统一谋划、一体部署、
相互协作、共同实施原则
完善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
形成上下贯通、左右协同、
各方参与的良好局面
成立由市委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乐山市加快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发展改革委,负责日常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交通基础、现代产业、协同创新、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体制创新、公共服务7个专项工作组,负责各自领域重大项目、重大平台、重大政策、重大改革落地落实。建立健全共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区域大气联防联控、共同改善岷江流域水环境等体制机制,共同守护绿水青山。强化考核激励,把重点任务和事项纳入年度综合目标绩效考核内容,实行“清单制+责任制+时限制”管理,定期开展督导检查,促进工作落实。
积极跟进衔接国家规划纲要、“十四五”规划和重大专项规划,用好用足相关支持政策。对接省上部署,细化制定贯彻落实文件,完善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社会保障、文化旅游、开放平台、县域副中心镇培育等配套支持政策,支持峨眉山市开展县域集成改革试点,深化县级市改革。积极争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基金,联合有关地方政府设立投资专项资金(基金)。
围绕构建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深化“一窗受理”改革,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按照“能放尽放、按需下放”原则,再研究下放一批市、县级行政权力事项。对标全国先进水平和审批事项最少的地区,进一步精简行政审批事项,把企业投资项目立项到办理施工许可的行政审批时限压缩至80个工作日以内,把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1个工作日以内,做响“乐易办”政务服务品牌。健全完善市场监管机制和公共信用联合奖惩机制,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加强财政金融互动,有序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建立营商环境“红黑榜”通报机制,创新办好“作风建设进行时”栏目,严肃查处影响营商环境的违纪违规行为。
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重点围绕乡村治理、城市基层治理、治理能力提升“三大任务”,推进城乡基层治理制度创新和能力建设。做好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深化市区体制调整和街道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社区治理机制,完善基层公共服务多元供给体系,努力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强化对基层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持续整治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微腐败”。打造心连心服务热线3.0版,持续办好“环保曝光台”、“嘉廉话”阳光问廉等监督品牌,努力提供更多城乡基层治理的“乐山样本”。
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提升各级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深入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持续营造良好政治生态。按程序申报设立改革创新贡献奖,激励广大党员干部担当作为、改革创新、建功立业。强化人大地方立法保障、依法监督等职能。发挥政协协商议政、民主监督作用。支持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积极献计出力。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等群团组织桥梁作用。支持产业联盟、创新联盟、行业组织、商(协)会等开展跨区域多领域合作。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氛围,广泛调动各方力量,凝聚加快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强大合力。